世界上最长的蛇是什么蛇呢?接下来就让小编来告诉你吧!敬请期待
2003年12月28日,印度尼西亚捕获一条长14.85米,重447公斤的巨蟒。到目前为止,这条蟒蛇是世界上最大的蟒蛇。 几个月前,印尼苏门答腊岛占碑省的一些村民就在丛林中发现了这条巨蟒,它属“网状蟒蛇”类,通常以牛、羊等动物为食,有时也攻击人。这种蟒主要生活在东南亚地区的沼泽和丛林中。村民们发现它时,这条巨蟒还算老实,每月仅吃掉村民们养的三四条狗。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村民们才成功地捉到了这条巨蟒,并把它送到一个村庄的原始动物园饲养。近日,这所动物园对外展出这条巨蟒,吸引了大批村民前往观赏。
(相关资料图)
据《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记载,迄今为止,人们捕捉到的蛇类最长为9.75米,最重的为缅甸的一条蟒蛇,重达182.76公斤。看来,印尼的这条巨蟒很有可能创造新的“吉尼斯纪录”了。 绿水蚺/森蚺 与 网纹蟒 齐名世上最大的蛇,网纹蟒 一般较长,但这种则较重及粗大 成年体型: 一般 18 - 20 呎/200 - 300 磅 ( 雌性较大 ); 最大纪录 62 呎 ( 1907 年於巴西 ); 最毒的蛇澳洲艾基特林海蛇 生活在海洋里的艾基特林海蛇在毒王榜上排名第1。它张着一张大嘴,躯干略呈圆筒形,体细长,后端及尾侧扁平。它的毒性比眼镜王蛇还要大,如果人被它咬一口,10分钟内就会死亡。 速度最快(也很毒的说)非洲死神———黑曼巴蛇 世界十大毒王中排名第10的黑曼巴蛇,是世上毒蛇中体型最长、速度最快、攻击性最强的杀手。它能以高达19千米的时速追逐猎物,而且只需两滴毒液就可以致人死亡。更可怕的是,不管在任何时候,黑曼巴的毒牙里都有20滴毒液,人类一旦被它咬到,几乎百分之百死亡!
据英国媒体报道,这条大蛇是在印尼西部苏门答腊岛的一个原始森林中被发现的,当地人将它捕获后卖给了公园,公园的管理人员将这条大蛇取名为“桂花”。虽然名字听起来比较温柔,但据说“桂花”的大口一旦张开非常吓人,可以很轻松地吞下整整一个人。
印尼当地媒体报道说,印尼的国家科学研究所、农业研究所等学术机构都对这条蛇进行了检验,确认了其身长、体重以及品种。很多动物学家都表示,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这么长的蛇。
据说,要制服这么大的蛇,至少需要8到10个壮年男子。此前,吉尼斯世界记录中所记载和公认的世界最长蛇,是一条身上花纹呈网状的大蟒,身长10米,已于1912年在印尼被射杀。
研究所的动物学家还透露说,此次发现的这条世界上最长的蛇是东南亚的“土著蛇”,在印尼、菲律宾等国家都比较常见,但一般都没有这么长。
蛇的统称
蛇是四肢退化的爬行动物的总称,属于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正如所有爬行类一样,蛇类全身布满鳞片。 所有蛇类都是肉食性动物。目前全球总共有3,000多种蛇类。 身体细长,四肢退化,无可活动的眼睑,无耳孔,无四肢,无前肢带,身体表面覆盖有鳞。 部分有毒,但大多数无毒。另外“十二生肖”中也有“蛇”这一属相。 世界上所有的蛇都是食肉的,目前已知有史以来最大的蛇是泰坦蟒,长15米,重1吨以上。现存已知最大的蛇是森蚺,长度可达6米,100千克,最小的是卡拉细盲蛇,仅长11厘米。
基本介绍编辑
为了环境和您的健康,请不要使用任何野生蛇类制品包括食用&泡酒 (有寄生虫如裂头蚴和病菌,高温/酒精都难灭),或伤害它们。现在有很多人捉到蛇绝不会放掉,任凭如何劝解也不听,不是吃肉泡酒就是“值多少钱”,或者还有打蛇装英雄的,其实,中国蛇类越来越少,需要大家合力保护。
而且,人们对蛇类认知度不高,甚至一些专家,教授,媒体也难免错误宣传或夸大其词。比如眼镜王蛇和黑曼巴被神化,很多资料也过分吹嘘,就包括百度本身也有一些不妥之处,而且有很多偏见和误解,把无毒的黑白王蛇说成银环蛇。所以,大家还是要适当了解蛇类,人类对蛇的恐惧,来源于无知,以及几千年的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
蛇属于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又有蛇、虺、螣、蚺、蜧、蜦、 长虫等别称,根据品种也会有蝮、蚺、蟒、蝰等近义称呼,属于 有鳞目。身体细长,四肢退化,身体表面覆盖鳞片,蛇虽细长却是 脊椎动物。大部分是陆生,也有半树栖、半水栖和水栖的,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及新西兰、 爱尔兰等岛屿之外的世界各地。以鼠、蛙、昆虫等为食。
2古老的蛇类编辑
包括一个现在生活在英格兰南部的古老蛇类在内的四个新种,将蛇类的已知近亲比之前认为的时间向前推了几乎7000万年。
一个来自美国、两个来自英格兰、还有一个来自葡萄牙的蛇类新物种,是在对一些几十年前收集但随后被扔到博物馆抽屉里的化石碎片的最新分析中被辨认出来的。这些化石要追溯到1.67亿年前~1.43亿年前。此前,已知最古老的蛇类化石大约有1亿年的历史。
研究人员表示,由于掩埋上述化石的沉积物分布在截然不同的环境中,很有可能这些蛇类(图为其中一个种类的概念图)居住在不同的栖息地。2015年1月27日,研究人员在《自然—通讯》杂志网络版上报道称,这些化石展示出了蛇类的所有特征,尤其是蛇的头部,这些化石包括了来自所有四个物种的牙齿、头骨或颌碎片以及其中两个物种的脊椎。
研究人员同时表示,这些化石非常零碎,以至于无法弄清这些蛇有多长或者它们的形态是怎样的。事实上,来自其中一个新种的某些椎骨显示,该蛇类拥有后肢。四个新物种的广泛分布以及由此推测出的生态多样性表明,最早的蛇类可能是在2.4亿年前~2.2亿年前进化而成的(大约是超大陆——盘古大陆正在破裂的时候),而这个时间有可能更早。
按现行分类系统,可分为 3亚目、11科。
①盲蛇亚目(Scolecophidia)分盲蛇科、异鳞蛇科和细盲蛇科。
②原蛇亚目(Henophidia)分蟒科、筒蛇科、针尾蛇科、内鳞蛇科和瘰鳞蛇科。
③新蛇亚目(Caonophidia)分游蛇科(有多个亚科)、眼镜蛇科(有眼镜蛇亚科、扁尾蛇亚科和 海蛇亚科)和蝰科(有 白头蝰亚科、蝰亚科和蝮亚科)。除游蛇科的大部分外,此亚目都是毒蛇。
一般分无毒蛇和有毒蛇。【毒蛇的头一般是三角形的,无毒蛇圆形】这种观念是大错特错的,如金环蛇(国内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银环蛇(国内主要分布在华中、华南、西南地区和台湾)、曼巴蛇属的四种曼巴蛇等,它们头部为与无毒蛇相似的椭圆形,不过却是剧毒蛇;同样无毒蛇中也有的蛇拥有毒蛇一般的三角形头部,如颈棱蛇(国内主要分布在河南及长江中下游各省区);在面对不认识的蛇类时要格外谨慎,不可掉以轻心。蛇的种类很多,遍布全世界,热带最多。中国境内的毒蛇有莽山原矛头蝮、 尖吻蝮、 竹叶青、舟山/孟加拉 眼镜蛇等;无毒蛇有原锦蛇属以及被分化出来的蛇、蟒蚺等。
蛇“怕”雄黄
雄黄是四硫化四砷的俗称,又称作石黄、黄金石、鸡冠石,通常为橘黄色粒状固体或橙黄色。关于蛇怕雄黄这一说法,其实是不正确的。经多次实验表明,蛇并不是害怕雄黄,只是不喜欢雄黄以及用雄黄制成的一些物品散发的刺激性气味,例如雄黄酒等。
3形态结构编辑
蛇的行走千姿百态,或直线行走或蜿蜒曲折而前进,这是由蛇的结构所决定的。蛇全身分头、躯干及尾三部分。头与躯干之间为颈部,界限不很明显,躯干与尾部以泄殖 肛孔为界。蛇没有四肢,全身被鳞片遮盖,有保护肤体的作用。蛇分为有毒蛇和无毒蛇,无毒蛇头部一般呈圆锥状,前端细而后端粗;有毒蛇呈三角形状;蛇的躯干部呈长筒状;蛇的尾部为肛门以后的部位。
蛇的内部结构分为: 皮肤系统、 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泄殖系统、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染色体等十大部分。蛇的呼吸:蛇的呼吸器官为肺。
蛇类无瞬膜、泪腺和活动性眼睑;无鼓膜,鼓室萎缩,耳咽管消失;内耳的卵圆窗和方骨之间由耳柱骨相接;无颞窝(但它是双颞窝类的后代,蛇颅骨由于大量膜骨退化或消失,已无双颞窝的痕迹);带骨和胸骨退化;椎体前凹型;除寰椎和尾椎外,其余椎骨都附有可动肋骨;成对的内脏器官因体形影响,使其左右对称变为前后交错或只保留一侧(蟒蛇有成对的肺);无膀胱
蛇是爬行动物,是由于它有特殊的运动方式:一种是蜿蜒运动,所有的蛇都能以这种方式向前爬行。爬行时,蛇体在地面上作水平波状弯曲,使弯曲处的后边施力于粗糙的地面上,由地面的反作用力推动蛇体前进,如果把蛇放在平滑的玻璃板上,那它就寸步难行,无法以这种方式爬行了,当然,不必因此为蛇担忧,因为在自然界是不会有像玻璃那样光滑的地面的。第二种是履带式运动,蛇没有胸骨,它的肋骨可以前后自由移动,肋骨与腹鳞之间有肋 皮肌相连。当肋皮肌收缩时,肋骨便向前移动,这就带动宽大的腹鳞依次竖立,即稍稍翘起,翘起的腹鳞就像踩着地面那样,但这时只是腹鳞动而蛇身没有动,接着肋皮肌放松,腹鳞的后缘就施力于粗糙的地面,靠反作用把蛇体推向前方,这种运动方式产生的效果是使蛇身直线向前爬行,就像坦克那样。第三种方式是伸缩运动,蛇身前部抬起,尽力前伸,接触到支持的物体时,蛇身后部即跟着缩向前去,然后再抬起身体前部向前伸,得到支持物,后部再缩向前去,这样交替伸缩,蛇就能不断地向前爬行。在地面爬行比较缓慢的蛇,如 铅色水蛇等,在受到惊动时,蛇身会很快地连续伸缩,加快爬行的速度,给人以跳跃的感觉。 另外蛇是有听觉的,只不过它们的听觉器官——也就是耳朵的结构十分简单,只有内耳,没有外耳及 鼓膜结构,所以听觉是十分迟钝的。
分辨蛇的雌雄最简单的办法是看尾巴,即“雄长雌短”;科学的方法是看它的交接器,雌蛇的交接器就是它的泄殖肛腔,没有特殊构造,雄蛇的交接器则是一对袋状的半阴茎(又称双鞭),位于尾基内部,其形状样子也有差异。交配时,袋的内面翻出体外,乍看像一朵盛开的花。交配时,半阴茎插入雌蛇的泄殖肛腔,进行 体内受精,但每次交配只使用一侧的半阴茎。在 繁殖季节内,一条雄蛇可先后和几条雌蛇交配,但雌蛇只交配一次。
4蜕皮习惯编辑
蛇类的表皮是以 蛇鳞所紧紧覆盖的。很多人把蛇类的外在质感与 蚯蚓的质感混淆,其 实蛇皮的触感是干爽而平滑的。多数蛇类都以其鳞片来抓紧地面及进行移动。蛇鳞的质感可以是平滑的,也可以是骨质的或者粗糙而有微粒的。蛇类的眼睑位置长有透明的眼膜,这片薄膜亦是蛇鳞的一种,英语称为“Brille”。
蛇类有换皮的习性,一般被称为“ 蜕皮”。在蛇类的蜕皮习惯中,蛇皮是一层叠一层的。蛇鳞是紧密相连的,新旧的蛇皮紧紧相连,蛇类蜕皮的过程就像把袜子从脚掌褪出的情况一样。
蜕皮对于蛇类而言有很多功效。第一,最外层的受损旧皮得以替换;第二,换去蛇皮可以免于受 蛆虫等寄生虫所侵害。在很多会换皮的生物(如昆虫)例子,均证明蜕皮是令生物变得更巨大的手段,不过蛇类的蜕皮习惯是否有这种作用则尚在争议当中。
蛇类的蜕皮是每隔一段时间便会重复进行的,而蛇类毕生都会一直进行蜕皮。在要蜕皮之前,蛇类会停止饮食并躲在某个安全的地方。蜕皮时蛇类的表皮会变得暗哑干燥,它们的眼睛会变得混浊或者呈现蓝色。旧皮的内侧面会产生水分,这令旧皮与新皮能够得以分离。数天后,蛇眼重新变得清澈,而蛇皮亦已经脱下。旧皮是从嘴部开始被撑开的,蛇类透过不断与外物(多是粗糙的地表或石头)摩擦,使尽力气从旧皮中穿出。很多时候旧的蛇皮都是从头部至尾部向后方蜕去的,蜕下来的旧皮就像一只褪出来的袜子一般,而旧皮底下的新皮则显得更新、更大及更具光泽。
蛇鳞在头部、背部及腹部的各种分布,是为蛇类分门别类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西方,分布在蛇体各部分的每种鳞片都有其专用的名字。对于一些较为进化的蛇类,其腹部的鳞片列数是对应其脊椎数量的,这让科学家不需要透过解剖就能掌握这些蛇类的 脊椎段数。
点数蛇类鳞片还可以辨认蛇类的性别。在某个实验中,学者曾把探针放进雌蛇的 泄殖腔里,纪录雌蛇在动止间的泄殖腔位置。实验证明雌蛇泄殖腔跟雄蛇的半阴茎上的鳞片数字是有差别的(雄蛇的半阴茎比较长),因此点数鳞片的工作确实能判断蛇类的性别。
5生活习性编辑
蛇,属 爬行纲, 蛇亚目,是真正的陆生 脊椎动物。有毒蛇固然可怕,但只要注意提防,也并不那么危险。蛇类以食鼠为主(也食蛙类、鸟类等),蛇类其貌不扬,形状色泽奇特、浑身披鳞,头颈高翘、躯尾摆动、快速行进、寻偶鸣叫、泅水过渡、实在难以逗人喜爱。蛇类喜居荫蔽、潮湿、人迹罕至、杂草丛生、树木繁茂、有枮木树洞或乱石成堆、具 柴垛草堆和古埂土墙,且饵料丰富的环境,这些都是它们栖居、出没、繁衍的场所,也有的蛇栖居水中。
它们栖息于墓洞中,洞口可见稀稠成粒的粪便,这样我们就知道洞中有没有蛇了。蛇有冬眠的习性,到了冬天盘踞在洞中睡觉,一睡就是几个月,不吃不喝,一动不动地保持体力。风和日丽的天气,偶尔也会出来晒太阳,有时也会进食。待到春暖花开,蛇就醒了,开始外出觅食,而且脱掉原来的外衣。蜕皮时,蛇的新旧皮之间会分泌出一种液体,这种液体有助于蛇的蜕皮。从蛇蜕的外衣直径和长度可测出蛇重量甚至说出蛇的名称。蛇蜕皮后不久,活动量增大,觅食量增加,体况逐渐恢复。随着气温逐渐上升,到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进入发情期。寻 偶时,雌雄蛇发出的鸣叫声清晰明亮,“哒哒哒”如击石声。
蛇类的产卵期一般在4月下旬到6月上中旬,因品种而异。所产蛇卵一般粘结成一个大的卵块,卵块中卵的数量为8~15枚不等。蛇经常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一般以“ 守株待兔”方式捕食,但有时也主动出击。笔者曾目睹一条青竹骠蛇在河边追赶青蛙,青蛙一跃跳入河中,蛇也跟着跃入河中,简直像两名一前一后的跳水运动员。也见到过蛇捕食鸟卵的情景。它悄悄地爬上屋檐近侧的墙壁,游到家燕巢边,不断伸舌,惊走了亲鸟。当蛇发现其卵时,先行攻击,缠绕,待平安后,再行张开嘴巴, 囫囵吞枣。不要以为它的嘴巴小,实际上它能吞食相当于本身头部大8~10倍的食物。蛇吃足食物后,感到疲倦,进入休息状态,此时极易被人捕捉。至于蛇的觅食次数,因蛇类品种和大小而异。一般夏令觅食活动盛期,特别是产卵繁殖期,一日一次或隔天一次。蛇体稍大的,因觅食量较大,一般是3日至一周左右进食一次。蛇类也喜欢在 太阳光下进行 日光浴,时间一般为上午10~12时左右。行日光浴时,一般伏于地面草丛或缠绕于树干上,也有半身裸露于洞口外、石头堆外面呈盘蜷状的,姿态变化多端。蛇类的活动规律,以 昼出夜伏居多,因品种而异。
消化食性
蛇的消化系统非常厉害,有些在吞的同时就开始消化,还会把骨头吐出来的。
还有,蛇的消化还要靠在地上爬行,利用肚皮和不平整的地面来摩擦。
毒蛇的毒液实际上是蛇的消化液,一些蛇 消化液的消化能力较强,溶解了被咬动物的身体,所以表现出“毒性”,人的胆汁也属这种消化液。但更多是神经毒素和肌肉毒素等。
蛇的食欲较强,食量也大,通常先咬死,然后吞食。嘴可随食物的大小而变化,遇到较大食物时,下颌缩短变宽,成为紧紧包住食物的薄膜。蛇常从动物的头部开始吞食,吞食小鸟则从头顶开始,这样, 鸟喙弯向鸟颈,不会刺伤蛇的口腔或食管。吞食速度与食物大小有关,蛇5~6分钟即可吞食小白鼠,较大的鸟则需要15~18分钟。Barton认为 非洲岩蟒只有在确定捕获物的鼻子或耳朵位置时,才开始吞食。蝮蛇亦有判断捕获物头、尾的能力。
蛇消化食物很慢,每吃一次要经过5~6天才能消化完毕,但消化高峰多在食后22~50小时。如果吃得多,消化时间还要长些。蛇的消化速度与外界温度有关,Skoczylas(1970年)观察到 游蛇在5℃气温下,消化完全停止,到15℃时消化仍然很慢,消化过程长达6天左右,在25℃时,消化才加快进行。
蛇的牙齿是不能把食物咬碎的,蛇的消化系统如咽部,以及相应的肌肉系统都有很大的扩张和收缩能力。
6种类编辑
今世界上的蛇约有3000种,其中毒蛇有650多种。中国蛇类216种,毒蛇65种。
蛇的个体差异很大。分布在 加勒比群岛的马丁尼亚、巴巴多斯等岛上的盲 蛇,是世界上最短的无毒蛇,只有 9厘米长,最长不过11.94厘米。最大的毒蛇是眼镜王蛇,最长达5米多。分布在东南亚、印尼和菲律宾一带的蟒蛇,一般都超过5米,最长的可达7米左右。而南美洲的水蟒则更大,体重100多公斤。世界上最毒的蛇为细鳞太攀蛇(俗称内陆太攀蛇),毒液毒性位居榜首,是不折不扣的毒蛇王。世界上还存在着一种名叫 海岸太攀蛇的蛇,很多人误以为海岸太攀蛇更厉害,但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海岸太攀蛇在的毒性稍微较细鳞太攀蛇弱。
1989年9月上旬,中国湖南宜章莽山地区发现“青龙”属 蝮亚科烙铁头属,并将其命名为“ 莽山烙铁头蛇”,现已更名莽山原矛头蝮,仅存几百条,堪称一代“国宝”。其实在我国还有很多比莽山烙铁头还珍稀的蛇。不过现在价值并没有新闻那么夸张,野生的一万都可以买几条了,但价值和稀有不挂钩。
7寿命编辑
不同蛇类的寿命各不相同,主要与种类或生活条件有关。一般情况下,小型蛇类的寿命在2~5年左右,中型蛇类5~12年左右,大型蛇类10~20年,蟒蛇可活到30~40年,甚至更长。但蛇类在野生状态下,由于栖居环境不太稳定,食物有时短缺,加之天敌和疾病的严重危害,其寿命不如人工养殖条件下的长,许多科学家试验也都证明了这一点。
8自然编辑
野生动物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野生动物物种都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它们通过食物链的关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一旦食物链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受到严重影响。青草→蝗虫→蛙(鼠)→蛇→鹰,这就是其中的一条食物链,如果人类无节制地捕猎野外的蛇,蛇就越来越少,导致森林、草地和农田的鼠害越来越猖獗,鼠害和虫害给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生态环境就会受到严重破坏。所以我们要保护蛇。
翻开生物进化的历史,蛇在地球上的出现,比人要早得多。30多亿年以前,地面上开始有了最原始的生物。经过长期的进化,生物种类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到了距今大约3.4亿年前后,出现了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这就是爬行动物。在这个时期里,兽类和鸟类的祖先也先后从爬行动物的原始种类中演变出来,鳖、鳄、 蜥蜴的老祖宗也诞生了。蛇和蜥蜴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它们是近亲,蛇是从蜥蜴变来的。在蜥蜴的原始种类里面,有一部分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了新的环境,四肢逐渐退化,形成了一些新的特征,变成了蛇;另有一部分虽然四肢没有了,但由于没有具备蛇的特点,所以仍然是蜥蜴。例如贵州产的 脆蛇蜥和细蛇蜥,就是这一类没有足的蜥蜴。所以,蛇是爬行动物中最年轻的一个分支,也是最后登上生命舞台的适应性很强的爬行动物。
最早的蛇类 化石发现在 白垩纪初期的地层里,离今大约有1.3亿年。实际上,蛇的出现比这还要早些。据推测,在距今1.5亿年前的 侏罗纪,大概就已经有蛇了。毒蛇的出现要晚得多,它是从无毒蛇进化而成的,出现的时间不会早于2700万年。如果地球的历史像一部放映2小时的电影,那么,要到末了5分钟,银幕上才出现蛇,最后1分钟才能看到毒蛇。
可以推测,人类的祖先 古猿还在树上生活的时候,是有机会遇到树栖的蛇的。后来森林逐渐稀疏衰落,古猿被迫下地,遇到蛇或接触蛇的机会就更多了。原始人类在与各种动物的斗争中,蛇必然也是一个重要的对手。他们捕捉蛇作为食物,或者被 蛇咬而发生伤亡。后一情况,在《 韩非子》 五蠹篇中就有所记述,认为“上古之世,人民少而 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在中国猿人化石的产地,曾经发现了蛇的遗骸,这也表明当时猿人与蛇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生活和生产斗争的实践,势必会在原始人类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可能由此产生对蛇的畏惧和崇敬的心情。
当原始人类从古人进化为新人的时期,便脱离了原始群居的乱婚状态,进入血族群婚的阶段,这就产生了初期的 母系氏族社会。氏族是人类最早的、也是流行最广的组织。无论是在亚洲、欧洲,还是在美洲、澳洲,其古代社会几乎都曾有过这种制度。氏族是原始共产社会的基本单位。氏族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往往采用一种和它最有利害关系的自然物作为本氏族的名称或标志,这就是 图腾。图腾观念的产生,往往和生产方式有着一定的联系。例如美洲海湾部落中的契卡萨人,以渔猎为生,就有野猪氏族、鸟氏族、鱼氏族及鹿氏族;摩基人部落中,有以农业为生的,就有烟草氏族和 芦苇氏族。图腾不仅是氏族的徽号,也包含着原始宗教的内容。氏族成员甚至认为他们的祖先就是从图腾的那种自然物变来的,因而把这种自然物看做是保护本氏族的神灵,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就形成了 图腾崇拜。图腾起着维护氏族内部团结统一的作用。在新墨西哥的鄂吉布瓦部落,其鹤氏族的成员声称他们就是鹤的子孙,是大神把他们的老祖宗由鹤变成了人的。在某些部落中,氏族成员坚决不吃作为本氏族图腾的那种动物,其所以如此,显然也是受到图腾崇拜观念的影响。
在原始部落中,以蛇作为图腾的氏族也很普遍。据摩尔根《古代社会》中的记载,在美洲 印第安人里面,就有9个部落中有蛇氏族,有的甚至以 响尾蛇作为氏族的图腾。在澳洲的一些原始部落中也是这样,特别是华伦姆格人,还要举行一种蛇图腾崇拜的仪式。参加这种仪式的人,用各种颜料涂抹全身,打扮成蛇的样子,模仿蛇的活动姿态扭动身体,且歌且舞,歌唱蛇的历史和威力,以祈求蛇神赐福保佑。可以说,在一切动物崇拜里面,对蛇的崇拜是最广泛的,在大多数原始氏族的宗教信仰中,蛇曾经占据一个突出的地位。
图腾崇拜在我国原始社会中也同样存在。在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上发现有蛙、鸟的图像;在仰韶文化的陶器上还有蛇的图像;从 半坡村出土的陶器上,也看到有人头、鸟兽的图像,这些图像有些可能就是当时的氏族图腾。有趣的是,传说中的汉族祖先,亦有不少是蛇的化身。据《 列子》中记载:“疱牺氏、 女娲氏、神龙(农)氏、 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 山海经》里有“共工氏蛇身朱发”之说。在 伏羲部落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 土龙氏、 水龙氏、赤龙氏、青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等11个氏族,它们可能是以各种蛇为其图腾的氏族。我国传说中的 龙,恐怕就是蛇的神化,例如古代居住于东方的夷族,他们的一个著名酋长叫做太暤。据说他是人头蛇身,又说是龙身。
蛇非常聪明灵活,故《 圣经》上有“温驯如鸽子,灵巧如蛇”之说。蛇的捕食本领相当高强,能吞进比自己大许多倍的食物。我国古代早就有 巴蛇吞象的传说,说巴地有能吞食大象的 巨蛇,三年之后才吐出骨头。非洲有一种食蛋蛇,还没有人的手指粗,却可以吞进鸡蛋和鸭蛋,吃完蛋清和蛋黄后,还能吐出蛋壳;巴西草原的 果色蛇,全身呈绿色,舌尖上长有果子形的圆舌粒,跟樱桃相似,小鸟误认为是 果子,因啄食而丧生;东南亚和非洲鲁什马河流域的 飞蛇,其肋骨具有较强的活动性,滑翔时能展开,使身体呈扁平状,故能从树枝高处跃入空中,陡峭地滑翔而下,有时快得像离弦的箭,能吞食飞行的小鸟;而非洲黑毒蛇爬行最快,可以高于每秒5米的速度向前冲刺,追赶逃跑的猎物。
9巨蛇之最编辑
网传14米网纹蟒桂花并不可靠。
翻开世界记录,这项世界巨蛇之最的桂冠究竟由谁擎走仍引来一番热闹争论。为森蚺赢来蛇王之称的是其整个身体的大小以及体重。而与这只蛇王分庭抗钧的则还有亚洲 网纹蟒。最长的达到7.32米。尽管它的长度超过了那只世界记录保持者,但蛇王的腰身周长则远远超过这只亚洲 巨蟒。栖息在南美洲丛林中的水蟒能够长到
一个高大成人那样粗,大到足以吞下一个成年人!所以它是一个比较危险的动物。
发现地点:在流向南美洲 亚马逊河的支流中。
可怕的数据:目前这只体积最大的 森蚺经测量约有5.21米长体重104千克。
就体型而言,只有网纹蟒能与这只世界最大森蚺实力相当。
10养殖设施编辑
养蛇房
养蛇房可以利用一般住房,也可另外专门建造。
蛇房内的墙壁要光滑无缝,房内墙角做成弧形,使蛇不能沿墙角上爬。养蛇房应该是夏季通风凉爽,冬季保温的地方。至于窗户可开也可不开,如开窗的话,应安装双层玻璃和铁丝网。
房内可设一定量的蛇窝,同时在房内设水池、水沟,或放置水盆。在空地上放些石块,放些花草就更好了。为了便于观察,可在门上开视孔,装上玻璃和铁丝网;也可在房子里面用细目铁丝网隔成走廊,人就可以随便进出蛇房了。
蛇病诊断
蛇病的诊断方法是根据症状和流行病学资料对蛇病发生、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蛇病的诊断方法是健康的蛇活动敏捷,花纹正常,色泽鲜艳,食欲良好。幼蛇生长迅速,无体外损伤及伤残,无霉斑,气候适宜时外出活动,不适宜时返回窝内休息健康有毒蛇遇到刺激如触动,则迅速调转头部,竖起身体前部,呈攻击状。健康无毒蛇遇到敌害时则迅速逃离。蛇的粪便多是稀的,其边沿均为白色或乳黄色中央常为淡黄色或棕黑色,并混有鸟羽或鼠毛等。新鲜的蛇粪有特殊腥臭气味。不同的蛇粪亦有差别,银环蛇粪便呈白色;眼镜蛇粪便呈淡黄色;五步蛇粪便呈暗灰色;乌梢蛇和灰鼠蛇粪便呈棕黑色。而病蛇与健康蛇相比,反应迟钝,外表色泽暗淡,精神呆滞,口半张或闭气,不吐舌或很少吐舌,食欲差,进食少或食后吐出,遇不良气候时在外盘游,不思归洞,爬行时行迹曲折而迟缓,有时体表有霉斑或损伤。对于病蛇可依据上述症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如发病季节、食物品质、饲养环境等进行分析,作出蛇病的诊断。
寄生虫病防治
蛇体内有多种 寄生虫。寄生虫病轻的会削弱体质,引起其它疾病,严重的常直接导致死亡。
防治方法:
①裂头蚴是绦虫的幼虫,蛇类是孟氏裂头绦虫的第二中间宿主。裂头蚴多在皮下寄生,一般对蛇类危害不大。
若裂头蚴寄生在蛇体表皮下,可用利刀剖开皮肤取出,然后在伤口涂1%~2%碘酊。裂头蚴寄生在其它部位,不用专门治疗,可在治其它寄生虫时附带治疗。
②鞭节舌虫寄生于蛇的肺部和气管中,危害很大,能使蛇窒息致死。
对此种寄生虫可用兽用敌百虫溶液灌入胃中,按每千克体重0.01克给药,连续灌胃3天。
③棒线虫寄生于肺泡腔内,多时密布患部,使蛇肺部糜烂而死。
治疗用四咪唑,每千克体重0.1~0.2毫克灌服。
④异双盘吸虫寄生于蛇的 胆囊中。
11中国毒蛇种类编辑
从全国各省区的情况来看,毒蛇分布状况相差悬殊,北京、河南、河北和天津四省市各自仅有1种毒蛇;山西、黑龙江、青海和上海四省市也各自仅见2种。云南、海南、台湾、广西、广东、福建六个省区毒蛇种类较多,毒蛇种类均在22种及亚种以上,福建省和台湾是我国毒蛇种类最多的两个省份,各有30种及亚种。澳门特别行政区蛇类分布状况未见报道,但并不说明该特区无蛇类分布。
动物种类
折叠 概述
蛇属于爬行纲蛇目。又有蛇、虺、螣、蚺、蜧、蜦、长虫等别称,根据品种也会有蝮、蚺、蟒、蝰等近义称呼,属于有鳞目。身体细长,四肢退化,身体表面覆盖鳞片,蛇虽细长却是脊椎动物。大部分是陆生,也有半树栖、半水栖和水栖的,分布在除 南极洲以及新西兰、 爱尔兰等岛屿之外的世界各地。以鼠、蛙、昆虫等为食。一般分无毒蛇和有毒蛇。毒蛇和无毒蛇的体征区别有:毒蛇的头一般是三角形的;口内有毒牙,牙根部有毒腺,能分泌毒液;一般情况下尾很短,并突然变细。无毒蛇头部是椭圆形;口内无毒牙;尾部是逐渐变细。虽可以这么判别,但也有例外,不可掉以轻心。蛇的种类很多,遍布全世界,热带最多。中国境内的毒蛇有莽山烙铁头、五步蛇、 竹叶青、眼镜蛇、 蝮蛇和金环蛇等;无毒蛇有锦蛇、 蟒蛇、大赤练等。
没毒的蛇的肉可食用,蛇毒和蛇胆是珍贵药品,但有的蛇也是保护动物。
蛇是不会主动对人进攻的,除非你让它感到不安。当人们行走在山路上,“ 打草惊蛇”在此用得很恰当。你手执一根木棍,有弹性的木棍子最好。边走边往草丛中划划打打,如果草丛有蛇,会受惊逃避的。用硬直木棒打蛇是最危险的动作,因为木棒着地点很小,不容易击倒蛇。软木棒有弹性,打蛇时木棒贴地,蛇被击中的可能性更大。蛇打七寸,这是蛇的要害部位,打中此部位,蛇动弹不了。
折叠 形态结构
蛇的行走千姿百态,或直线行走或蜿蜒曲折而前进,这是由蛇的结构所决定的。蛇全身分头、躯干及尾三部分。头与躯干之间为颈部,界限不很明显,躯干与尾部以泄殖肛孔为界。蛇没有四肢,全身被鳞片遮盖,有保护肤体的作用。蛇分为有毒蛇和无毒蛇,无毒蛇头部一般呈圆锥状,前端细而后端粗;有毒蛇呈三角形状;蛇的躯干部呈长筒状;蛇的尾部为肛门以后的部位。
蛇的内部结构分为:皮肤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泄殖系统、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染色体等十大部分。
那么,蛇没有脚,怎么能爬行呢?实际上,蛇不仅能爬行,还爬行得相当快。
蛇之所以能爬行,是由于它有特殊的运动方式:一种是蜿蜒运动,所有的蛇都能以这种方式向前爬行。爬行时,蛇体在地面上作水平波状弯曲,使弯曲处的后边施力于粗糙的地面上,由地面的反作用力推动蛇体前进,如果把蛇放在平滑的玻璃板上,那它就寸步难行,无法以这种方式爬行了,当然,不必因此为蛇担忧,因为在自然界是不会有像玻璃那样光滑的地面的。第二种是履带式运动,蛇没有胸骨,它的肋骨可以前后自由移动,肋骨与腹鳞之间有肋皮肌相连。当肋皮肌收缩时,肋骨便向前移动,这就带动宽大的腹鳞依次竖立,即稍稍翘起,翘起的腹鳞就像踩着地面那样,但这时只是腹鳞动而蛇身没有动,接着肋皮肌放松,腹鳞的后缘就施力于粗糙的地面,靠反作用把蛇体推向前方,这种运动方式产生的效果是使蛇身直线向前爬行,就像坦克那样。第三种方式是伸缩运动,蛇身前部抬起,尽力前伸,接触到支持的物体时,蛇身后部即跟着缩向前去,然后再抬起身体前部向前伸,得到支持物,后部再缩向前去,这样交替伸缩,蛇就能不断地向前爬行。在地面爬行比较缓慢的蛇,如铅色水蛇等,在受到惊动时,蛇身会很快地连续伸缩,加快爬行的速度,给人以跳跃的感觉。
另外蛇是 有听觉的!只不过它们的听觉器官——也就是耳朵的结构十分简单,只有内耳,没有外耳及鼓膜结构,所以听觉是十分迟钝的。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