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要有“花苞心态”,静待花开的那一天

2023-09-12 10:02:11 来源:新华日报

人人要有“花苞心态”,静待花开的那一天

2022年,他获得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在北京的表彰大会上,他见到了英雄航天员王亚平,想请她给学校的孩子们写几个字,现场没有纸,他就把席卡纸拆下来,王亚平在纸的背面写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8个字。回来后,他把王亚平亲笔祝福语展示给同学们看,让乡村儿童们接收到了来自太空英雄的鼓励。今年,由他带领团队申报的《大情怀育人: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验》项目,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这是对江苏南京这位老校长40多年扎根乡村、开展行知教育实验的充分肯定。他,就是杨瑞清。在第39个教师节前,记者走进行知小学,聆听“花开的声音”。


【资料图】

创办行知小学

提倡乡村教师学习“三本书”

“1978年,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中师生,我进入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学习。”初秋,在南京行知小学的校园里,今年已是耳顺之年的杨瑞清回想起往事,依旧历历在目。他告诉记者,当时考上师范是无数农家子弟的第一选择。在晓庄师范3年的学习过程中,受陶行知精神思想的感召,杨瑞清生发了“学陶师陶”、回到乡村办一所行知小学的愿望,让乡村儿童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

1981年临近毕业,杨瑞清与同学李亮一起手写了《关于试办“行知实验小学”的志愿书》,立志要像陶行知先生一样,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办一所叫“行知小学” 的学校,为国家早日实现“四化”培养人才,为中国乡村教育寻觅曙光。中师毕业后,他们被分配到了原江浦县五里村小学任教,开启了自己的“行知路”。

这,是杨瑞清人生的第一个重要选择——在进城和回乡之间选择回乡。

1983年,来到五里村小学任教不足两年的杨瑞清获得一次难得的机遇,组织上决定,提拔他担任江浦团县委副书记。但是在这个岗位工作仅4个月,他就毅然决定辞去职务,回到他的“行知班”任教。辞职并不容易,他多次向组织申请,表达回到学校任教的强烈愿望。他的辞职信中有一句话很打动人——“做共青团工作不缺我一个,乡村教育工作不能再少我一个。”

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小学办学条件艰苦,硬件条件非常落后,教室里连像样的课桌都没有。学生坐的板凳都是从自己家里带来的,高的高矮的矮,大的大小的小,“缺胳膊少腿”也是常态。怎么办呢?校长杨瑞清想到了一个“傻”办法——种树。“树长大了不就可以制作新的课桌椅了嘛!”他与村长商量,在学校南面要了一块地,带领老师学生一起种下一片池杉林。小树慢慢长大了,学校条件一天天变好,也用不着砍树做桌椅了。

137棵池杉树因此留了下来,形成了行知小学校园中蔚为壮观的一片小树林。记者看到,小树林的中间有一把长椅。现在,这片小树林已经成为师生们游戏休憩的好去处。“你们看,每棵树的高矮、粗细都不一样,这么多年来,我们也没有干预。”在杨瑞清看来,这片小树林就是一个特殊的教室,充满教育启示:每一棵树都靠自己扎根,自主生长;独木不成林,结伴成长,营造生态;有的粗,有的细,在竞争中向阳而生……

杨瑞清深知,乡村学校要想发展好,师资队伍是关键。可是优秀教师能培养却难留住。“与其被动接受现状,不如主动寻求突破,我也找到了破解之道——做乡村教师,要学会自我成长。让教师成长的速度远远大于流动的速度,乡村学校才能有一支稳定优秀的教师队伍。”他提出,乡村教师要学习三本书:“行知”的大书、“实践”的活书和“生命”的天书。他把“教师好好学习,学生天天向上”这句话摆在学校的显眼位置,时刻提醒老师们加快成长。当下的行知小学,教师队伍中仍保持这样的氛围:好好学习,不断成长,争做新时代的“真心良师”。

创办行知基地

提出人人都要有“花苞心态”

1994年,杨瑞清创办了江苏省第一家、国内首批专门面向学生的劳动实践基地——行知基地。以9万元起步,盖了180平方米的食堂和两间浴室,没有宿舍,学生就在当年五里村农民盖的两排平房里睡课桌、打地铺。直到1996年盖起了一栋楼,才形成较好的接待能力。一个个市区学校把学生送来这里,以行知小学为大本营,关注农业发展、了解乡村建设、体验农民生活。他们走村串户,像农民一样耕作于田间地头,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越来越多的学校把行知基地作为自己的劳动实践基地,长期合作。

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基地管理中心主任刘明祥告诉记者:“在与杨校长共事的30多年里,我受益良多。杨校长带领我们践行陶行知思想,弘扬陶行知精神,兴办乡村教育。40多年间,我先后见证了学校开展的不留级实验、村级大教育实验、小班化实验、劳动教育实验、研学课程实验等22项实验,形成了丰富的成果。40年前那所孤零零的农村小学实现华丽转身,成为一所具有多种教育功能的现代化气息浓厚的学校。”

29年来,行知基地累计接待50多万国内学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实践体验活动,107个国家和地区的1.2万多名师生来校开展文化交流学习活动。基地先后被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校外活动示范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

1995年,杨瑞清在一场报告中了解到,南京一位家长用“赏识”的方法,让自己一生下来就双耳全聋的女儿能够开口说话。“对于乡村的孩子来说,自我赏识与被赏识尤为重要。”杨瑞清告诉记者,“学会赏识”成了行知小学的一个重要教育主张。后来,他又提出“花苞心态”理念,“走进花园,我们既欣赏盛开的鲜花,也欣赏迟开的花苞,从来不会去‘骂花苞’。当老师要有‘花苞心态’,舒展的‘花苞’们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惊喜。”

“为我们设计学校标识和吉祥物的朱仁洲即是一个例子。他是行知小学1990届毕业生,从小学习不是太好,但爱好画画。”在杨瑞清校长和老师们的不断鼓励下,他在班级里办起画展,后来依靠绘画特长,考取理想的大学。现在朱仁洲是南京工业大学工业艺术设计系的副教授,当年的“花苞”终成一朵绽放的“鲜花”。“人人都要有‘花苞心态’,学会善待花苞,耐心等待绽放的那一天。”杨瑞清说。

创造陶娃陶花

鼓励大手牵小手“还能更精彩”

著名教育家、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朱小蔓教授曾这样点评:杨瑞清为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在农村如何突破,做了一个有意义的、实验性的探索。2008年暑假,行知基地为汶川地震绵竹灾区贫困儿童举办公益夏令营。孩子们的“大老乡”——向守志老将军闻讯前来看望他们,为他们加油鼓气。杨瑞清校长请老将军为学校题字——“还能更精彩”。

杨瑞清校长这样解释这句话的妙处:“‘还能更精彩’的潜台词,是已经不错了。乡村的老师和学生,首先要给自己的生命状态以充分的肯定,不自卑。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们的生命还有很大的潜能,有巨大的成长空间,还能更加精彩。”如今,这几个字成了行知小学的校训。

2010年,行知小学有了标识和吉祥物。标识取名为“陶花”,主体是一朵花,形似梅花、桃花,中间是陶行知先生将“行”和“知”合起来创造的字,寓意“行知行”。为了让孩子们记住这个字,杨瑞清特别编了一首诗:“行知苑,百花开;每一朵,都精彩。早也开,晚也开;天天开,更精彩。”

行知小学的吉祥物叫“陶娃”,由两个小卡通形象组成,分别叫乐乐和淘淘:乐乐是开心地张开嘴笑的形象,淘淘则是噘着嘴生气的形象。杨瑞清特别请设计师设计“淘淘”这样一个淘气的形象,就是要给师生传递一个信息——行知小学是容许淘气孩子存在的。

2015年,已在行知小学校长岗位上奋斗整整30年的杨瑞清,主动申请卸下了校长的担子,开始了一项全新的探索——集团化办学。他成了浦口区第一个教育集团——行知教育集团的总校长。集团的成员单位除了行知小学,还有行知幼儿园、行知基地、行知中学,还特别纳入了距离学校4公里的高旺小学,以及25公里外的石桥小学,后两所学校都是典型的农村小学。继续探索农村学校怎么办、农村孩子怎么教,是杨瑞清的初心和愿望,此时已化为他的责任和担当。集团的成立,有效地分享了行知小学30多年的办学经验以及优质教育资源,带动两所农村学校走上了行知路。

“行知小学1982年办附属幼儿园,我是第一届小班学生。当时杨瑞清老师刚参加工作一年。杨老师几乎什么课都上,多才多艺,还给我们上过音乐课,脚踏风琴弹得很好!”朱仁洲给母校行知小学设计了标识和吉祥物。“2010年,杨校长找我设计。我结合陶行知先生的形象,在‘手掌娃娃’的基础上,设计了‘陶娃’——乐乐和淘淘。2013年,行知小学承担了亚青会文化交流的任务,我为‘陶娃’开发设计外包装,作为亚青会青少年指定接待点礼品,赠送给来校开展活动的各国运动员。”朱仁洲坦言,“自己的专长能够服务母校,我特别高兴。”

“杨校长一直很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总是不遗余力地帮助我们。”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教师葛德霞已经从教20多年,她告诉记者,杨校长对于“良师成长”有着这样的观点:躬于实践,勤于读书,善于交友,乐于动笔。“前三条很多老师都能做到,但对于‘乐于动笔’这一条就有点困难,不是老师们不会写,而是不能持续不断地写、快乐地写。”据葛德霞回忆,2018年7月,杨校长带着她拜访了来自山东的戴荔老师,“当我听到她十几年如一日地写日记,听她讲起自己‘动心起念便做文章’时,震撼极大。自那以后,我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开始关注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而非外在的形式。当心里涌动着句子想喷薄而出的时候,就写!”葛德霞告诉记者,“如今,我的第一本个人专著 《爱的唤醒:第87个行知班》已经出版。”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