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在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建立相互了解和依赖的关系。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公共关系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论公共关系对媒体的影响
【摘 要】随着20世纪90年代“强力公关”的到来,公共关系和新闻媒体日益呈现出互相欣赏、互相依赖的“情人”关系,公共关系使新闻媒体的专业理念、运作方式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本文主要从公共关系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来探讨公共关系对新闻媒体产生的强大影响力以及新闻媒体如何应对这种影响力,实现其自身的社会价值。
(资料图)
【关键词】公共关系 新闻媒体 影响
“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在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建立相互了解和依赖的关系,并通过双向的信息交流,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与声誉,以取得理解、支持的合作,从而有利于促进组织自身目标的实现。”从另外一方面讲,社会组织或企业开展公共关系也是提升其软实力的必然要求。由于新闻媒体具有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和深远的传播效果,因此,不管是政府公关还是企业公关,一直把新闻媒体视为最亲密、最值得合作的朋友和伙伴。尤其是在“强力公关”理论这一大背景下,新闻媒体和公关关系不断寻求最深层次的“强强联合”,这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传媒界的广泛关注和思考。一方面,在媒介产品商品化环境下,公共关系的介入可以使新闻媒体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但另一方面,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影响。
一、公共关系对新闻媒体产生影响的原因
1、新闻媒体是开展公共关系的最有效的平台
公关关系是社会组织为塑造其良好形象,与公众进行良好沟通、利益协调的管理活动,那么他们的公关活动何以实现,答案是他们不能单纯地依靠自身的力量,而要寻求其他的得力助手。而新闻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效果深远等特点恰恰符合了他们的利益要求,因此,新闻传媒一直被视为是社会组织开展公共关系的最有效的平台。从另一角度来分析,新闻媒介从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介到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再到今天的各种新媒介,都一直受到公关关系的青睐。尤其是在“软实力”的宏大主题下,政府和社会组织都希望通过公共关系来塑造自身形象及提升其软实力,而新技术与雄厚实力支撑下的新闻媒体为他们实现目标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2、新闻媒体与公关联姻是媒介产业化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几乎所有的新闻媒体都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把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之前新闻媒体发展的关键词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的话,那么90年代之后的发展可以用 “相互依赖”来形容。20世纪90年代,我国新闻媒体进行改制,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从此,新闻媒体在市场中开始了急速的发展和激烈的角逐。一方面,新闻媒体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干预愈发凸显,因此,各行各业的组织越来越重视和新闻媒体的关系;另一方面,新闻媒体被放逐到市场,媒体之间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态势,为了占据市场,赢得利润,新闻媒体和企业开始了密切的互动。新闻媒体常常把公关新闻纳入到自己的常规报道中来,比如新闻媒体常常和企业合作,策划和开展公益活动,甚至是共同策划一些营销活动。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创造更多的独家新闻,才能吸引受众的稀缺注意力,进而在媒体竞争中打造核心竞争力,获得更多的名和利。
3、为媒体设置议题
议程设置是指“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那新闻媒体的议程通常又由谁来设置呢?从理论上来讲,媒体所报道的新闻必须出自专业记者和编辑之手,因此他们是影响信息流向的把关者,是控制大众议题的核心人物,然而在新闻媒体的实际运作中,由于新闻媒体的人力和资源有限,他们不可能报道所有的新闻事件,而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政府和企业等组织提供的大量信息,这时候这些组织便是信息的实际拥有者,比如政府和企业的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等等。从这个角度而言,深谙公关之道的社会组织越来越多地在设置着媒体的议题,而新闻媒体和记者编辑越来越处于被动的地位。
二、公共关系对媒体产生影响的后果
新闻媒体过分依赖政府或企业组织这些信息源的一个结果在于公关新闻在新闻报道中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当所有媒体都热衷于从同一个信息源获取消息的时候,他们自己独立采编新闻的热情就几近消失了,然而公共关系始终是以服务组织为目的的,所以大肆报道公关新闻势必会影响新闻专业主义,使记者和编辑在日常的新闻采编中丧失独立性,进而会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和公众对信息的知情权。媒体和公共关系密切结合产生的第二个后果是新闻媒体自身的公关意识不断增强,从单纯地报道政府或企业等组织的公关新闻到自己策划、报道新闻,即“传媒公关新闻”,如媒体常常策划一些带有公益性质的活动,吸引公众的注意,甚至直接和一些企业开展营销活动,这些都是违背新闻专业理念和职业道德的。
三、媒体如何应对公共关系的影响
1、坚守专业主义,服务公众
在“强力公关”的影响下,新闻媒体不仅仅热衷于报道公关新闻,而且还日益擅长自己策划和报道公关新闻,越来越多的新闻人在利益的驱使下转岗为公关人。尽管新闻媒体在市场环境下与公共关系的联姻是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但是从新闻媒体职业道德方面来讲,公关新闻的本质并不是传播事实,而是策划和制造新闻,是不符合新闻媒体基本工作原则的。因此,新闻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必须要坚守专业理念,坚持自主采编、编营分离的原则,传播事实,服务公众。
2、做好把关人,坚持编辑独立
“把关人”这一理论最早是由传播学者、美国心理学家卢因提出来的,他指出“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小部分把关人,只有符合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大众传播的渠道。”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工作人员,在坚守专业理念的基础上,要提高自己的把关意识,确保真实、客观、有价值的信息流向受众。具体来说,新闻工作者要坚持编辑独立的原则,以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双重标准来衡量新闻事实是否值得报道,进而满足受众的需求。比如《新京报》曾策划报道了一个名叫“《新京报》与青岛啤酒联手进社区”的新闻,这篇报道很明显就是一篇传媒公关新闻,缺乏新闻价值。因此, 新闻媒体在遵循商业逻辑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其社会责任,要寻求两者的平衡发展,不能本末倒置。
结语
新闻媒体和公共关系的联姻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背景下,新闻媒体更应该坚守专业主义,一方面要坚持自主采编原则,多一些自然新闻,少一些公关新闻;另一方面,要以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双重原则去选择和报道公关新闻。总之,新闻媒体应该时刻把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传播事实,服务大众。
参考文献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②周晓红:《走向社会的名片—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M].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181
③李青藜,《试解传媒公关新闻的悖论》[J].《国际新闻界》,2008(4)
④孟建、马新宇,《以“软实力“为核心构筑“强力公关理论”——对一种新型公共关系理论的思考》[J].《中国广告》,2006(3)
⑤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⑥尹德刚,《新闻媒介与公共关系》[J].《新闻大学》,1996(3)
荀子的公共关系思想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他的常识非常渊博。他曾在齐稷下讲学,并取得稷下首领的地位。他访问过秦,议兵于赵,后来到楚,晚年居家著书。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他的公共关系思想主要体现在《荀子》一书中。
一、以礼治国,王霸并用
荀子主张用礼义教化来维持社会秩序,他认为“天地者,生之始也;礼义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礼义之始也。”天地是生成万物的本源,君子则是礼义的本源。要“为之,贯彻、积重之,致好之也。”一劳永逸地学习、贯彻、积累,在礼义上达到完善的地步。如果“李乐则修,分义则明,举措则时,受利则形”,那么“百姓贵之如帝,高之如天,亲之如父母,畏之如神明。”⑶当然,荀子的礼仪思想是为等级制度服务的,他认为,“义以为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⑷根据礼义划分出等级来,人们都会和谐,和谐了就能统一,统一了就能增加力量,力量增加就强大了,强大了就能战胜万物。
荀子在强调以礼治国的同时,又主张“性恶论”,王道政治与霸道政治并用。“以善治者使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⑸对不同的人要不同的对待。王者本人也要“饰动以礼义,听断以类。”⑹既要用礼义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又要根据法律条文来处理政事。他认为“无国而不有乱法。”“法治、佐贤、民愿、俗美”是治理国家的四个基本条件,而法治又是处于第一位的。作为君主,“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王道政治与霸道政治是并行并存的。
二、重义轻利,信誉至上
荀子认为,重利轻义,义利两失;重义轻利,义利两得。“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⑼历史上那些搜刮民财、贪得无厌的国君,都没有得到好下场。只注重财富的积累,不注重礼义的存在,就会“召寇、肥敌、亡国、危身。”只有“相地而衰征,理道之远近而致贡,通疏财物粟米,无有带留,使相得移也。”材能达到“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境界。
荀子主张信誉至上,“义立而王,信立而霸”实行礼义可称王天下,恪守信用可称霸于诸侯。如果“不务张其义,齐则信”则“上诈其下,下诈其上,则是上下析也。”荀子讲到,齐王和他的相孟尝君,曾掌握了很强盛的齐国政权,但他们不守礼义和信誉,而是以频繁对外搞勾结扩张为能事。齐国本来向南足以击败楚国,向西足以征服秦国,向北足以打败燕国,中间足以占领宋国。但等到燕国和赵国起来攻打它时,齐便“若振槁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戮。”荀子说:“人无百岁之寿,而有千岁之信士。”“与积礼义之君子为之则王,与端诚信全之士为之则霸,与权谋倾覆之人为之则亡。”由此可见,荀子把恪守信用摆到了很高的位置上。
三、君舟民水,君源民流
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做君主的要想得到安宁,最好的的办法就是把政事处理好,爱护老百姓。要“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即便是在国家强盛的时候,也要“安以静兵息民,慈爱百姓,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争取民心,使百姓拥护。要时刻认识到人心归向的重要性,使国人“高上尊贵不以骄人,聪明圣智不以穷人,齐给速通不以先人,刚毅勇敢不以伤人。”做到上下关系的协调、一致与融洽。
荀子认为“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君主好比立柱,人民好比影子,立柱端正,影子自然也就端正了。君主象盆子,人民则象盆中的水,盆圆则水圆。君主如不能爱护民众,不做有利于人民的事,而要人民爱自己,这是不可能的。民众如果连自己也不爱惜,国家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如果君主励精图治,那么“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纂乱公察则民不疑,赏克罚偷则民不怠,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
四、治本不治末,积微能速成
荀子主张君主治理国家应“治近不治远,治明不治幽,治一不治二。”君主能把身边的事情治理好,远处的事情自然会得到很好地治理;君主能把明显的事情治理好,那么不明显的事也就自然会随着发生变化;如果君主能把主要的事处理恰当,那么其它一切事也就自然有了正确的原则。“既能治近,又能治远;既能治明,又能治幽”是根本无法实现的。“不能治近,却要治远;不能治明,却要治暗”是非常不明智甚至是糊涂的。所以,荀子认为“主好要则百事详,主好详则百事荒”。贤明的君主只抓关键之所在,而不会面面俱到地去顾及细小琐碎的事情。
荀子认为,只有能够积累微小事情的功效的人,才可以很快取得成功。“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于小事者矣。”处理大事不如办理小事成效大的原因在于“小事之至也数,其悬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希,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22)各种各样的小事不及时处理,等到出了漏洞,再去亡羊补牢,往往就危险了。如果“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那么“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只要重视每日的时间,善于“积微”,那么就可“速成”。
五、未雨绸缪,选贤使能
荀子主张凡事要做在前面,能分析情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治理国家要“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无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即是说,对有道德、有才华的人,要不按等级次序地提拔;对德行不好的人,不要等到他做坏事了再去罢免他;对首恶分子,不用教育就处死,而对一般的百姓,不用等到法律的制裁,就把他们教育过来。在国家处于困难的时候,要励精图治;在国家强盛的时候,也不要沾沾自喜,而要客观地区分析情况。“功名之所就,存亡安危之所随,必将于愉殷赤心之所。”建功立业的关键,造成国家存亡安危的原因,必定在于国家强盛之际你的志向立在什么基点上。如果想成就一番事业,那么就准备、积累各种条件。
荀子认为,王者要用贤人,用人的原则应该是“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要不拘一格地用人才,“尚贤使能”,天下归心。他说,恰当地用人,就能取得天下,不能选贤任能,就不会取得天下。国家如能得到大贤佐治,那么国王可“垂衣裳而天下定。”所以,商汤任用伊尹,文王任吕尚,武王任用召公,成王任用周公旦。由此可见“明主急得其人”,而后可“身佚而国治,功大而名美。”
六、积土成山,学而不厌
荀子对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学习的内容与方法、学习的目标和途径,都有自己的阐述和分析。他说:“不登山高,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奚谷 ,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学习是永无止境的,知识是无穷尽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发扬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荀子说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另外,荀子在《不苟》篇里,提出了“公生明,偏生暗”的命题,这不仅是古代朴素的公共关系思想,而且对于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