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热文:为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贡献教育力量

2023-02-24 09:01:19 来源:教育快报网

为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贡献教育力量

2月8日,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学者、顶尖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团队齐聚启东市科技人才发展大会,围绕“高质量”和“一体化”这两个关键词,共话科技人才发展;不久前,为期2个月的2022年“锡望您来”无锡市线上高端人才招聘会落幕,吸引了不少紧缺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等高层次人才来锡;本月底,2023年春季校园苏州日“就在苏州·留在苏州”校园引才专项活动将在省内外高校全面启动……新春伊始,各种推介会、引才会成为各地各校引才留才的亮眼“名片”,打响了我省人才招引的“第一枪”。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驱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一直以来,我省教育系统聚焦高质量人才供给,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全省教育系统聚力培养更多具备核心关键攻关能力、开拓思维的“高精尖缺”创新型人才和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真正让精兵强将服务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为更好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贡献教育力量。


(资料图片)

引育并举,全力造就育人育才大师队伍

“如果能为祖国培养一批纳米领域的顶尖人才,比自己取得什么样的成绩都感到骄傲。”去年2月,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科学与技术领域国际著名科学家李述汤领衔的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纳米材料科学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在他的带领下,学院采用“大师+团队”的方式,不断完善国际化师资遴选和聘用机制,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机制,打造了一支学术造诣高、专业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年龄梯次分明的国际化精英教师队伍。如今,该团队成员全部承担一线本科教学任务并担任本科生导师,已成功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纳米专业人才,自主培养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

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近年来,江苏大力推动高校成为培养和集聚一流人才的高地,依托省“双创”人才计划、“333”人才工程、万名博士后集聚计划等,面向全球招募“高精尖缺”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重点引进和培养了一批一流科学家和拔尖人才。目前,全省已建立国家省校三级高层次人才建设体系,各校借助江苏特聘教授计划、青蓝工程、省教学名师等“江苏教育人才支持计划”平台,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注入大批高水平师资力量。

走进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学术走廊,墙上整齐有序地展示着教师们的研究成果。院长唐加山表示,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学院对青年教师科研“共同体”的打造。“我们鼓励每个青年教师加入一个科研团队,由经验丰富的学术带头人带领,将有共同研究方向的教师们凝聚起来,完成课题申报工作。”学院还定期举办“理学论坛”,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分享研究经验,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为了激发青年教师的科研热情,南邮还增设了青年专聘教授岗位,设置职称评审直评通道,让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业绩突出并具备优秀学术潜质的青年人才在实践中迅速成长。

“江苏高校人才工作的突出特点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高校和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树兵介绍说,为鼓励向高校放权、为人才松绑,我省下放了66所本科院校、90所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权,出台《江苏省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实施办法》,建立健全了有利于提升竞争力、体现贡献度的绩效分配方式。“我们要指导高校科学规划人才队伍建设梯队,主动打破‘论资排辈’的潜规则,在定岗进编、职称评聘、选拔任用、学术评比等方面向优秀青年人才倾斜,对从事基础研究的青年科学家实施长跨度的资助和考评。”杨树兵说。

协同攻关,着力强化有组织科研基础能力

近年来,江苏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供科技支撑,推动高校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方面取得多项突破。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克多项国家急需解决的关键核心技术,近5年研究成果应用于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30多个国家重大工程;南京工业大学研发的膜制备与集成技术解决了制浆废水零排放等重大环保难题……一系列重大原创成果的背后,是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有组织地开展科研攻关。

2021年10月14日,南京大学参与研发的首个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卫星搭载的“Hα成像光谱仪”实现了国际上首次太阳Hα波段光谱成像的空间观测,拉开我国空间探日的序幕。团队由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羲和号”科学总顾问方成院士牵头,由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的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和研究生组建而成。“羲和号”卫星科学与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李川告诉记者:“这种‘老中新’组合,让一大批年轻人能够有机会参与重大科学项目,掌握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科研能力得到迅速提升。”

同样,在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也活跃着一支以教授专家为领队、以博士为中坚力量的技术研发团队。东南大学教授、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尤肖虎说,从实验室创立之初,团队就注重优化科研组织模式,采用“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赋予他们配置和调动科研经费、人才队伍、科研设备等资源的权利。团队成员在开展研究之前就要确定明确的研发目标,确保这一目标契合国家重大需求、是有探索价值或有颠覆性突破价值的核心关键技术。“我们希望每一个科技人员都敢于从源头上摸索和创新,在核心支撑上下功夫,拥有自己的‘看家本领’,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尤肖虎说。

夯实科研团队基础能力建设,既是实现高等教育支撑引领国家战略实施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加强有组织科研的内在要求。目前,江苏全面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建有各类科研基地(平台)7000多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9个,国家大学科技园20家,获批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5个,获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3个。“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以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为战略载体和支点,进一步整合优化资源配置,鼓励更多高校突破学科、专业和院系壁垒,集聚优质科技资源,提高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巩固完善协同创新体系,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高校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徐子敏说。

产教融合,构建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年级有1个月去地铁实习,二年级有3个月,三年级是半年以上……对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来说,参与实景实例教学已是课堂常态。该校副校长曹国红告诉记者,学校和南京地铁集团公司共建全国首家“地铁学院”后,除了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帮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学习先进技术外,校企双方还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编纂校本教材、验收考核,从招生、培养到就业全过程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为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铁路工匠。

实践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磨刀石”。一直以来,借助产教融合、校企联动之力开展实践教育,是我省培养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的方向和特色。2022年12月,省教育厅组织开展2022年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立项建设工作,在全省本科高校遴选确定100个左右在新工科建设方面基础较好、产教联动深入、办学成效显著的工科专业,围绕深化产教融合机制改革、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主要任务开展建设工作。

“在企业实训过程中,我与企业工程师深入交流,学习生产检测工艺,有了更多机会从实际生产的角度亲自实践,并重新思考学科专业本身,让书本专业知识有了用武之地。”江苏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17机电3Z班学生孙逸晨曾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参加者,该校也是率先启动培养计划的地方高校之一。近年来,该校注重人才培养与产业创新互动,通过产教融合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在融合中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未来,我们将进一步以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为突破口,探索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全面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造就更多创新能力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该校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叶霞说。

此外,我省各职业院校还注重与优秀企业开展精神文化互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厚植精神底蕴。如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设立职业技能类、艺体类、素质拓展类3项企业冠名技能竞赛,着力提升学生的身心素养、语言表达能力、岗位专属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发挥以赛选人、以赛练技、以赛明确职业核心技能的作用;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与创元集团、亨通集团等地标型企业的党建合作基础,每年聘请企业劳动模范、技术能手通过报告会、个人采访、师徒结对等形式传授专业技能,将国家级技能大师韦冬工作室、金慧琴劳模工作室作为大学生校外素质教育基地,使广大师生领略“大国工匠”风采,感悟工匠精神。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