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体铸魂,托举“明天的太阳”

2023-02-23 09:55:05 来源:教育快播网

强体铸魂,托举“明天的太阳”


(资料图片)

2月22日,全省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在苏州召开。记者从会上了解到,目前我省体教融合水平逐步提升,体校教育不断改革完善,俱乐部和专业教练力量纷纷加入,人才培养效益显著提高。

体教融合,特色项目助力“少年强”

体教融合是本次会议关注的首要议题。随着“双减”政策落实,在我省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中小学体育在日常教学中的分量越来越重。

作为推动体教融合发展最早的省份之一,我省提出在全省各县(市、区)开展青少年体育“5621”计划,即每个县(市、区)开展5个以上的体育特色项目,每个项目按照不低于6所小学、2所初中、1所高中学段衔接布局。截至目前,全省13个设区市的107个县(市、区)4879所中小学对61个项目进行了布局,布局率100%。

一到课间操时间,南京南化四小的学生们就纷纷拿出排球,做起学校独创的“排球课间操”。在这所与排球有着近50年渊源的小学里,人人都是排球手。在最近几年的学生体质监测中,该校学生整体体质逐年提升。女排奥运冠军张常宁和全运冠军唐宁雅走进校园,与学生们面对面交流。

去年的第二十届省运会新设立少儿体适能和小巨人优苗体能项目,为少儿幼儿体能培育提供了新的机遇。3年前,泰州市城东中心小学成立泰州市第一支跑酷体适能校队,当年只有30多位学生的队伍,如今不仅圆满完成省运会参赛任务,还成长为一支有100多人的校队。

从我省近5年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看,仍然存在学生运动量不足、超重和肥胖率持续上升、近视率居高不下等问题。本次会议提出,江苏体教融合既要布局好易于开展的大众项目,也要考虑普及程度不高的项目,带动中小学积极参与。此外,加强对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和心理亚健康等问题的干预研究,充分发挥体育对青少年身心的调节作用。

强体铸魂,人才培养“不偏科”

去年,我省制定出台《江苏省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建设发展指导意见》和《体校建设和人才培养奖补项目实施细则》,持续推进体校建设,运动员文化教育不断增强,师资培训力度不断加大,体校功能日益拓展。

苏州市体育运动学校目前开设有田径、击剑、举重、篮球等13个训练项目,孩子们不仅训练按部就班,文化学习也没有落下。在第二十届省运会上荣获5个冠军的苏州女足就来自这所学校,她们采用读书、训练、生活“三集中”训练模式,小学阶段就读在香山实验小学、训练在太湖足球运动中心、住宿在太湖国际青年旅舍,中学阶段进入苏州市体育运动学校集中开展学习训练。

新修订的《体育法》专门将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列入其中,明确国家依法保障运动员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在苏州市体校,学生们除上好训练课和文化课外,还有吉他、烘焙、3D打印、电子竞技等21门综合实践课,德、智、美、劳样样“不偏科”。

高标准体校建设,离不开硬件投入。借助承办省运会契机,泰州市大力投入建设新体校、水上中心和小轮车中心,为各运动队提供良好的训练、学习和生活环境。在去年省运会夺得5金4银4铜成绩的泰州跳水队,省运会后从简陋拥挤的旧馆搬入新馆,训练条件大为改善。

相较普通中小学,各级各类体校建设发展仍相对滞后,招生难、出路难的问题仍然存在。会上,省体育局表示,将组织督查评估,对体育运动学校评估不合格的限期整改,对3年不达标的将视情摘牌、停止招生。

凝聚合力,建立协同育才新机制

今年年初,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在学校设置教练员岗位的实施意见》。据悉,我省将进一步完善基层教练员执教资格、职称晋升、岗位管理等考核评估制度,将考评结果与教练员资格注册、年度省级竞赛报名、职称晋升以及体校综合评估和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创建等工作结合起来,加强教练员的运动训练学、生理学、生物力学、运动心理、运动营养、运动防护等有关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优化教练员队伍。

畅通俱乐部进校园“最后一公里”,也是本次会议的重点议题之一。目前,我省已有不少俱乐部与学校合作,为“双减”下的体育运动加分。在泰州市城东中心小学经东校区的篮球社团课上,学生们在校园就能接受来自塞尔维亚籍外教的指导。泰州市城东中心小学和泰州勇晟篮球俱乐部合作,引进外籍篮球教练,形成“1+1>2”的效果。学校和俱乐部签订了7年的青训协议,让学生有机会走出校园,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

会议提出,我省将推动完善学校、体校、俱乐部资源共享、协同育才的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新机制,在推动体校办学模式向“体校+青训中心”转型发展的同时,加强与当地中小学、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合作,发现并引导具有潜能的青少年学生接受系统化、专业化训练,积极推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体校“双进”校园。学校、体校和俱乐部三者将发挥合力,助推我省青少年体育发展更快、更高、更强。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