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王敏)“现在,我作业在学校里就完成了,放学回家后,可以读书、画画、下棋、干家务、锻炼身体,亲子阅读……我喜欢现在的学校生活!”涟水县郑梁梅小学四年级学生李海芹在日记中写道。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涟水县积极打造好课后服务“特色课程”这个素质教育“第二阵地”,开设社团活动、兴趣小组、趣味课程共计1895个,拓展阳光体育、文化艺术、劳动体验等教育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把睡眠时间、幸福快乐还给孩子,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让孩子们乐享幸福快乐。
“5G”课堂提质添彩。“双减”的关键在课堂,该县先后出台了《涟水县“融学课堂”改革方案》《涟水县教学工作规范性管理意见》,进一步推动“四导四练”落实,探索课堂教学“集体研讨-二次备课-‘5G’课堂-测试效果”的管理模式,深化“融学课堂”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核心素养回归课堂。该县外国语学校的“三环五步”教学法、南门小学的“多彩教育”、实验小学的“正慧教育”……在课堂上给学生多一些时间、多一些交流、多一些任务、多一些问题、当一回老师,“5G”理念深入每节课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阳光体育异彩纷呈。“双减”以来,该县严格落实《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充分根据学校实际,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打造独具学校特色的“一校一品”阳光体育活动,前进中学的武术操、东胡集中学的兔子舞、南集中学的篮球、北集中心小学的乒乓球、徐集中心小学的快乐跳绳……城乡各校积极发展阳光体育运动,保障学生每天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让更多孩子参加自己喜爱的阳光体育活动,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非遗文化嗨翻校园。近年来,该县积极探索创新形式,开设“互联互通大讲堂”,聘请36名书画名家、非遗人士、科技人才等志愿者每周三下午面向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进行线上教学辅导,鼓励学校将武术、剪纸、戏曲、锣鼓等非遗文化引入学校,丰富校园文化,滨河学校的古琴、成集学校的剪纸、南䘵中心小学的陶笛、南集中心小学的淮剧、大东学校的腰鼓、石湖中心小学的长拳、灰墩中心小学的葫芦丝……全县开展的非遗文化特色社团约40个,在提升学生体能的同时,更让孩子们感受非遗文化的无穷魅力,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
劳动教育有声有色。新学期以来,该县按照《新课程标准(2022)》要求,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鼓励学校结合学校特色,开展多元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把“耕读园”“实践园”“开心农场”等农业实践引进课后服务,探索劳动教育教学新路途,由传授劳动知识向培育劳动技能转变,让学生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求,从而使学生感知劳动、体会劳动、爱上劳动,在劳动中收获成长。目前,全县劳动教育开课率达100%,50%左右的学校开设劳动实训基地,热爱劳动的种子已经在涟水学生中生根、发芽,正在茁壮成长。
(涟水县教育体育局)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