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自2020年被教育部确立为“融改实验区”以来,泰州市姜堰区有效“融”合信息技术,持续“改”变育人方式,有力推动教育质量高位攀升——
“智慧教+个性学”构建教学新生态本报记者 蔡丽洁 李享 陈思洋9月14日,泰州市姜堰区应邀在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第5次主题分享会发言,向全国90个实验区1000多所学校、4000多名教师介绍“姜堰经验”。 3年前,教育部开展“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推荐遴选。2020年7月,凭借参与多项信息化教改项目的扎实基础与成果,泰州市姜堰区通过教育部评审,成为“实验区”。自此,该区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实践,开展一系列符合区域实际、面向未来教育的教改探索,促进学习方式与育人方式的转变,“智慧教+个性学”成为全区教育教学新生态。 顶层设计凝聚融改共识 走进姜堰区桥头中心小学“富媒体语文课堂”,记者看到,四年级学生正学习《现代诗二首》。教师利用国家智慧教育云平台、泰微课、希沃等媒体资源,先带领学生欣赏诗歌的韵律美、情感美,再进行语文学科的整合学习,学生思维活跃,活学活用,现场作诗,佳句频出。在姜堰,这样生动的信息化教学课堂场景随处可见。 2020年9月,姜堰区教育局印发《关于组织申报“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实验学校的通知》,分批遴选“融改实验”学校50余所,聘请教育信息化专家组建实验工作核心团队,专题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同时,定期召开全区“融改实验”工作推进会,组织开展优秀实验案例、教学案例征集和评审活动,分学段、分学科举行课堂教学比赛,在全域范围内持续深化“融合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理念。 “任何改革,如果缺少顶层设计、模式建构和强力推动,往往难以撼动旧的习性和行为。”姜堰区教育局局长单平宏认为。在凝聚共识的基础上,姜堰区打造了“融改”特色显著的“5332”行动路径:开展融合信息技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五项研究,实施智慧教育环境、课堂品格提升、教师素质提升三大工程,用好云上教育、弹性作业、教育数据三项资源,建好信息化实验区研究网站和姜堰区智管乐学两个平台。同时,结合区域教学实际,从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角度,构建“融合技术、逆向设计、任务驱动、表现评价”四位一体的“M-IT”课堂教学模式。其中,“M”指“Meaningful Learning”,即意义学习;“IT”指“Information Technology”,即信息技术。“M-IT课堂”是融合信息技术,运用意义学习理论建构的新型课堂模式。 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姜堰区稳步推进相关硬件设施建设。自获批“实验区”以来,全区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新增创客实验室15个、AI智慧教室24个、教学多媒体设备220套,多媒体教室覆盖率达100%;并建成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在线阅卷系统、智管乐学“云平台”。 数字科技赋能教学相长 目前,“M-IT”课堂教学模式在姜堰区各个学校均有个性化的体现。在姜堰区第四中学的AI自习课上,教师通过大数据精准匹配学生学习弱项,生成个性化的课后巩固练习与指导作业,实现信息技术加持的因材施教;学生通过AI学习机终端,获得适合自身学情的个性化学习资源,达成高效学习。该校校长杨牛扣说:“‘融改实验’进一步推动了我校运用科技力量助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实现了‘双减’政策更好落地。” 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探索信息化教学改革多年,已构建全学科“智慧课堂”。在一节思政课上,教师徐蕾利用“智慧课堂”系统交互功能,组织学生通过BBS对直播带货现象各抒己见。“借助‘智慧课堂’构建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呈现真实想法,教师再进行深入引导,可以有效破解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实现‘技’与‘心’的统一。”徐蕾说。 科技赋能,精准发力。地处城郊的姜堰区城西实验学校,依托智慧评价系统,利用智能画像技术,实施分层走班教学,提炼出A班“多探索、多联系、多拓展”、B班“多铺垫、多反馈、多提炼”的“三多”教学模式,教学质量大幅提升。短短3年时间,从“师生留不住”的弱校变成“师生挤不进”的强校。 据统计,截至目前,姜堰区共利用大数据采集教师信息5193条、学生信息66206条、班级配伍信息1283条,生成教师学年任教信息14917条,建成教学质量监测系统数据库,对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进行综合性和多元化评价。姜堰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潘双林说:“在‘融改实验’推进中,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类重构评价模型,探索智慧评价新体系,创新师生发展性评价,探索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全面育人的实践路径,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从“融改实验”走向思维创新 “‘融改实验’改变了教师。”姜堰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科部主任沙华中告诉记者,从当年“对信息技术运用的理解停留在播放幻灯片”,到现在“人人有展示,个个有收获”,姜堰区“融改实验”正走向思维创新的新阶段。 “一开始,我们认为‘融改实验’只是针对学科专职教师的。现在,我们全员参与,这是‘融改实验’给农村学校带来的重大变化。”姜堰区梁徐中心小学校长蒋华介绍说,科技教育是该校特色,很多教师借助区里提供的“融改实验”信息平台自学新技术,不仅承担了科技教育任务,还将其中的新理念反哺学科教学。“科技把农村娃带进了一个神奇的未知世界,我开始思考如何将科技教育融入英语教学,让孩子们通过科技感知英语的神奇之处。”该校英语教师兼机器人社团辅导教师刘秀告诉记者。 为进一步推动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借助“实验区”建设东风,2021年底,姜堰区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集体备课工作的指导意见》,统一规定全区各年级、各学科校本研修时间,广泛开展云集体备课,城乡学校共享优质备课案。 “我们采用大数据筛选学科大概念、核心知识,确定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经历个人初备、组长主备、集体讨论等三次备课流程,开展联盟学校云集体备课活动,让每名教师都有交流展示的机会。”姜堰区东桥小学党总支书记王华山介绍说,由该校牵头的教研站包含5所农村小学,教师们对每月一次的联盟云集体备课都很期待。行知实验小学是其中之一,该校校长周杰深刻感受到云备课带来的变化:“这种备课方式把备课、教研、研修有机统一起来,既‘托底’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保证联盟各校整体优质发展,教师有成长,课堂有变化,家长很满意。” 姜堰区在“实验区”建设的创新探索,悄然改变着全区的教育样貌。“未来已来,我们将积极拥抱新技术,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乡村教育振兴,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单平宏说。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